我校主办的第四届国际蛤仔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蛤仔产业发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8-10-07   浏览次数:517


928-30日,由我校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第四届国际蛤仔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蛤仔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来自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海洋管理委员会(MSC)、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16家蛤仔龙头企业,以及韩国、日本等8家国外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代表将近150人参加研讨会。我校校长姚杰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我校副校长宋林生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姚杰在致辞中表示,蛤仔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产业地位十分重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对推动蛤仔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在贝类研究与产业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蛤仔遗传育种研究在国际领域享有较大影响力。他希望通过研讨会,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深入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本次研讨会以“绿色、高效、可持续”为主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及墙报等方式,紧紧围绕蛤仔养殖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态,加工和流通等热点问题,分享最新动态、深化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会议同期举办了企业家论坛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蛤仔分会筹备大会,为蛤仔龙头企业打造了高端平台。与会企业代表就蛤仔苗种生产方式、生态养殖模式、以及市场供求情况等话题进行广泛交流。

会上,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研究员做了讲话。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闫喜武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前程教授、韩国国立济州大学崔光直(Choi, Kwang-Sik)教授、日本国家水产养殖研究所日向純也(Junya Higano)教授等分别作了题为《蛤仔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蛤仔高值化加工与利用》《主要病原菌对韩国蛤仔影响》《日本蛤仔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的特邀报告。我校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代表参加研讨会。

蛤仔是世界性养殖贝类,也是我国单种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和四大养殖贝类之一,我国每年产量超过3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我校闫喜武教授研究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蛤仔基因组全测序;创制了世界上首个人工培育的蛤仔新品种“斑马蛤”,并相继培育出“白斑马蛤”等蛤仔新品种和一系列壳色和壳型新品系,使中国蛤仔遗传育种研究领跑世界。

国际蛤仔研讨会于2008 年在日本横滨首次举行,第二届和第三届分别在韩国釜山和日本三重举办。经过10年的发展,“国际蛤仔研讨会”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水产企业获取新产品、掌握新技术的窗口,作为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有益桥梁,增进了“一带一路”国家蛤仔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



科技处  水产与生命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