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申报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公示 |
发布时间:2019-05-06 浏览次数:112 |
我校参与申报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公示如下: 1. 项目名称:厚壳贻贝种苗繁育与生态养殖关键技术 2. 提名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3. 项目完成单位: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嵊泗县东海贻贝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淮海工学院,威海市渔业技术推广站,连云港市赣榆海州湾鱼礁工程有限公司 4.项目完成人员:杨金龙,王有基,张硕,包卫洋,李一峰,董志国,顾忠旗,刘心田,梁箫,朱会强 5. 成果简介: 贝类养殖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近四分之三,贻贝作为大宗海水养殖贝类,年产量超过90万吨。厚壳贻贝种苗繁育与生态养殖突破是贻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项目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突破了厚壳贻贝幼虫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展厚壳贻贝产业化人工育苗技术、幼虫附着机制和附着关键技术研究。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关键技术,实现了厚壳贻贝苗种的规模化和稳定生产,幼虫成活率显著提高。开展了海洋生物被膜对幼虫的高效定向附着技术和附着变态机理研究,幼虫附着分子机制取得新突破,建立了生物被膜调控幼虫高效定向附着技术,幼虫附着变态率显著提升,缩短了幼虫浮游期。研发了无附着基采苗的化学诱导技术,获得的苗种规格整齐一致。 2)攻克了厚壳贻贝稚贝二次附着关键技术。开展了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机制研究和二次附着关键技术构建。首次证明海洋自然生物被膜和细菌生物被膜显著促进厚壳贻贝稚贝附着;揭示生物被膜上细菌群落结构受到基质微貌结构等基质特性的影响,并调控稚贝附着率的动态变化;揭示生物被膜产生的化学信号物质参与稚贝附着过程。筛选出一批高效诱导海洋菌株,构建了附着基质表面特性及海洋生物被膜细菌群落结构调控厚壳贻贝稚贝定向附着的新技术,将稚贝附着率提升一倍以上,解决了稚贝附着率低、高死亡风险的产业瓶颈问题。 3)创建了厚壳贻贝生态养殖技术。建立了厚壳贻贝生长需求能量模型,构建了厚壳贻贝免疫功能评估技术,筛选了厚壳贻贝响应养殖环境胁迫的生物标志物,系统揭示了厚壳贻贝的养殖生态适应机制,有效确定了厚壳贻贝生长的适宜环境参数。研发了多功能复合式贻贝吊养设施,对海洋牧场资源养护效果明显,资源量和渔业碳汇量显著改善,构建了一套集贝类健康养殖与鱼类生态诱集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的新模式,该模式使亩均产出提高30%以上。开展厚壳贻贝种质标准和贻贝标准化养殖技术规范制定,改良海区贻贝养殖模式,保障了贻贝产业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 发表论文95篇,其中SCI论文52篇。授权国家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将贻贝苗种繁育与生态养殖关键技术项目成果在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56266.8万元,新增利润7952.64万元,促进了贻贝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访葡期间,人民日报在特别报道中提及上海海洋大学与葡萄牙在中葡贻贝研究领域开展的深入合作,有效扩大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 公示期为2019年5月6日至5月10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实名提出。 联系人:韩蕾,联系电话:84763197,邮箱:hanlei@dlou.edu.cn。 |